--
*分享的章節有重新排序
*節錄的內容與脈絡絕對不如直接閱讀一本書來得完整
*"\"此標示為個人想法
https://www.anxiousgeneration.com/supplement
書中大多數圖表的數據集連結,且新的研究結果會不斷更新。
https://www.afterbabel.com
作者的部落格:巴別塔之後。相關主題的文章,以及礙於篇幅而沒有被放在書中的章節。
--


一八九七年,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Émile Durkheim,也許是對社會本質有著最深刻見解的思想家)寫了一本書,探討自殺的社會原因。他根據政府當時剛開始彙整的統計資料,指出在歐洲,一般的通則是:人們所屬的社區愈是緊密連結,並且受到道德權威約束欲望,他們自殺的可能性就愈低。
涂爾幹的核心概念是「失範」(anomie)或「無規範」(normlessness),意思是缺乏穩定且廣被大家遵守的規範與規則。涂爾幹擔心,現代化造成快速且令人迷失方向的變化,以及削弱傳統宗教影響力的傾向,不僅加劇失範,自殺率也跟著上升。他寫道,當我們覺得社會秩序正在變弱或崩潰時,我們不會感到解放;我們會感到迷失和焦慮:如果這個〔具有約束力的社會秩序〕解體,如果我們不再感受到它在我們周圍且優於我們的存在與影響力,那麼我們內心的一切社會性會失去所有客觀的基礎。剩下的只是人為組合的虛幻圖像,只要稍微反思就會消失的幻影秀;也就是說,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成為我們行動的目標。


在以手機為主的童年,孩童被捲入成人內容和體驗的漩渦,而且這些內容並無特定的順序。身份認同、自我意識、情感和人際關係,若是在線上而不是在現實生活中建立起來,一切將有所不同。什麼事情會被獎勵或受到懲罰?友誼可以發展得多深?最重要的,什麼事情才是令人渴望的(desirable)?這一切將由孩童每週在網上看到的數千條貼文、評論和評分決定。在敏感期大量使用社群媒體的孩子,都會被這些網站的文化特徵所影響。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Z世代的心理健康比千禧世代糟糕甚多:Z世代是在智慧型手機上經歷青春期和文化學習敏感期的第一代。


如果我們把一天的時間和心思分配給愈來愈多的人際關係,而不是像過去那樣,集中在較少數的關係上,那麼我們肯定會減少時間對每個關係的投入。數位化替代品取代我們在實體世界的社交互動,減少社交的動力,但並沒有滿足我們的情感需求。我認為這製造了一個非常強大的陷阱:數位形式的互動表面上滿足了與他人連結的動機,但這種連結是膚淺的、無關緊要,無法令人滿意。人類想見到其他人的衝動被削弱,無法獲得面對面連結那種讓人重新感到振奮的力量。


這是對社群媒體的一大諷刺:你愈是沉浸其中,就愈是孤獨和沮喪,不論是個人層面或集體層面都是如此。當青少年整體上減少在現實世界與友人聚會或一起活動的時間,他們的文化就改變了。他們的共融需求未得到滿足──即使不使用社群媒體的少數青少年,也是如此。


男孩和女孩選擇不同的路徑,體驗被智慧型手機重塑的青春期,但不知何故,他們最終都掉進了同一個深淵,深陷失範和絕望的困境。單靠自己的力量在多個「不需身體參與」的網路中漂流,想要努力建構一個有意義的人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他們的意識「被打碎成互不相連的更小片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亂寫 的頭像
    亂寫

    亂寫

    亂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