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的章節有重新排序
*節錄的內容與脈絡絕對不如直接閱讀一本書來得完整
*"\"此標示為個人想法
https://www.anxiousgeneration.com/supplement
書中大多數圖表的數據集連結,且新的研究結果會不斷更新。
https://www.afterbabel.com
作者的部落格:巴別塔之後。相關主題的文章,以及礙於篇幅而沒有被放在書中的章節。
--


在許多偶然衝動中,其中一個衝動會引發快感,這個衝動因而被強化,並被烙下印記。動物的學習「不是基於理性意識做決定,而是大腦裡某一條路徑被逐漸磨平滑順。」每次你看到任何人(包括你自己)在觸控螢幕上做著機械反射式重複動作,恍若出神時,請記住這句話,那是「大腦裡某一條路徑被逐漸磨平滑順」。


說清楚一點,絕大多數使用社媒Instagram或打電玩《堡壘之夜》的青少年並沒有上癮,但他們的渴望被駭了,因此行為受到操控。當然,廣告商早就想這麼做,只不過觸控式螢幕和網路連線為使用行為學派(behaviorist)技術打開了大量新的可能,行為和獎勵的循環間隔時間愈短,這些技術能發揮的作用愈大。

10
鉤癮模型引導程式設計師打造一個自我延續的循環,藉此讓用戶養成持續使用的習慣。這個循環從一個外部觸發開始(extrenal trigger)開始,比如收到通知,提醒有人評論了他一篇貼文。這是第一步,慫恿他離開原來的路徑,轉到另一個匝道。通知出現在他的手機上,自動觸發他做某個動作的欲望(步驟二):亦即點開通知,進入Instagram。之前他做這個動作時,獲得了獎賞(貼文被按讚,讓他開心)。這次打開Instagram後,可能會發生讓人開心的事,但不是次次都如此,這就是變動獎勵(步驟三)。也許這次他會看到一些讚美或有好的評論,也許不會。這是行為心理學的一項重要發現:最好不要每次動物做了你想要的行為,你就獎勵牠。如果你根據「變動比例時距」(variable-ratio schedule)的模式獎勵動物(例如平均每十次獎勵一次,但有時高一點,有時低一些),就會創造出最強烈、最持續的行為。

11
鉤癮模型則增加了第四個步驟:投資。這個女孩已登入她的個人資料,上傳很多自己的照片,連結了自己所有的朋友與其他數百個Instagram用戶。在這個第四步驟,做了一些投資後,下一輪的行為觸發可能會由外轉向內。女孩不再需要來電通知,慫恿她打開Instagram。當她重讀教科書上的一段艱深文字,她的腦海會突然冒出一個想法:「不知道有沒有人喜歡我二十分鐘前發的照片?」她的思緒出現一個吸引人的匝道(步驟一)。她試圖抵擋誘惑,專心準備考試,但僅僅是想到可能的獎勵,大腦就會分泌一些多巴胺,讓她想要馬上打開Instagram。一旦使用者的內心感受足以引發一種行為,並獲得變動的獎勵,使用者就受到了「鉤癮」。

12
一如對海洛因和大麻上癮的人,沉迷於數位活動的人發現,當他們沒在做自己偏愛的活動時,「沒有什麼能讓他們感覺開心。」原因是大腦為了適應長時間升高的多巴胺,會以各種方式改變自己,以維持體內平衡。最重要的適應方式是「下調」(downregulating)多巴胺傳輸。成癮患者需要增加藥物劑量,才能恢復快感。

13
多巴胺的釋放會讓人愉悅,但它不會讓你感到滿足,實際上反而會讓你想要更多,因此你會重複剛剛觸發多巴胺釋放的動作。成癮研究員蘭布克說,普遍的戒斷症狀包括「焦慮、煩躁、失眠和情緒低落」。她和其他研究員發現,許多青少年已經出現行為上癮,就像賭徒對吃角子老虎機上癮一樣,上癮對於青少年的身心狀態、社交發展和家庭都有深遠的影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亂寫 的頭像
    亂寫

    亂寫

    亂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