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的章節有重新排序
*節錄的內容與脈絡絕對不如直接閱讀一本書來得完整
*"\"此標示為個人想法
*https://www.anxiousgeneration.com/supplement
書中大多數圖表的數據集連結,且新的研究結果會不斷更新。
*https://www.afterbabel.com
作者的部落格:巴別塔之後。相關主題的文章,以及礙於篇幅而沒有被放在書中的章節。
--
5
大量使用3C產品,和睡眠時間變短、入睡需要的時間變長,以及睡眠中途醒來次數變多,都有關聯。對Z世代來說,影響睡眠的不僅僅是智慧型手機上的社群媒體,其他高度刺激性的活動(包括手機遊戲和串流影片)因為唾手可得,也強化了睡眠剝奪的現象。正如網飛的執行長在一次財報視訊會議上,被投資人問及網飛的競爭對手是誰時,他答道:「你知道的,想想看,當你觀看網飛平台某個節目並上癮的時候,你會熬夜追劇。我們是在與睡眠競爭,競爭很激烈。」
6
每個應用程式都是一個岔路(匝道口);每個通知都是拉斯維加斯式的霓虹燈招牌,慫恿你轉動方向盤:「點一下這裡,我就會告訴你別人剛才說了你什麼!」對成年人來說,堅持走在一條思路上已經夠困難,對青少年而言,那更是難得多,因為他們的前額葉皮質尚未發育成熟,因此拒絕其他岔路的能力有限。兒童和青少年的注意力特徵是──容易被瞬間引起強烈的感官反應,兒童似乎不屬於自己(不是自己的主人),而是受控於每一個能吸引他注意力的物體。克服這種動不動就分心的傾向是「教師首要克服的挑戰」。這就是為什麼學校應該規定學生在校期間禁用手機,若是帶手機到校,就必須放在手機置物櫃或可上鎖的袋子裡。藉由「瞬間引起強烈的感官反應」來吸引孩童的注意力,是應用程式設計師的目標,而且他們非常擅長此道。
7
年輕人使用社群媒體的方式,通常不太像自由自在玩耍時那麼無拘無束。事實上,在社群平台發表文章和評論,與格雷對自由自在玩耍的定義恰恰相反。社群網站上的活動與行為逼著年輕人成為行銷自己這個品牌的經理人,總是提前考慮每張照片、每段影片、每段評論和每個表情符號可能造成的社會後果與影響。每一個行為不一定是「為了行為本身而做」。相反地,每一個公開的行為多少都帶有其他目的與意圖。用格雷的話,就是「有意識地追求有利於活動本身的其他目的」。即使孩童從不在社群網站上發布任何訊息,可是花時間盯著社群媒體依然有害,因為他們會習慣性地比較、苛求難以達到的美麗標準,也因為在社媒花太多時間而影響其他日常生活。
- Mar 28 Fri 2025 11:50
多麼希望你看過|CH2-2 社群媒體如何「駭」入你的大腦?II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