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的章節有重新排序

*節錄的內容與脈絡絕對不如直接閱讀一本書來得完整

*"\"此標示為個人想法

https://www.anxiousgeneration.com/supplement

書中大多數圖表的數據集連結,且新的研究結果會不斷更新。

https://www.afterbabel.com

作者的部落格:巴別塔之後。相關主題的文章,以及礙於篇幅而沒有被放在書中的章節。

--

兒童天生具備兩種學習機制,幫助他們學會並認識所在環境的文化。從眾偏見(偏好)鼓勵他們模仿最常見的行為。聲望偏見(偏好)則鼓勵他們模仿最有成就、聲望崇高的人。社群媒體的設計宗旨在吸引用戶長時間留在平台,剝奪孩童社會學習的機會,淹沒家庭和當地社區孩童文化教育的過程,影響所及,孩童的目光只鎖定在未必有益的網紅或社媒寵兒身上。

矽谷的社媒平台設計師直接瞄準這套心理系統,量化並顯示每篇貼文的數據(按讚、分享、轉發、評論),以及每個用戶的粉絲數(追蹤與關注的人被稱為粉絲)。西恩.帕克(Sean Parker)是臉書早期的領導層領導層之一,他在二○一七年的一次採訪中承認,臉書和Instagram的創辦人希望建立「一個社群認可反饋循環(social Validation feedback loop),這正是像我這樣的駭客會想出來的東西,因為我們都在利用人類心理的弱點」。實際上,當社媒平台程式設計師根據點擊數來量化聲望,他們就像駭客侵入電腦,駭入並操控年輕人的心理,對年輕人的社交發展造成災難性的影響。在社群媒體平台上,成就與聲望之間的傳統連結已被輕易地切斷(虛擬世界的聲望與實體世界的實際表現無關),影響所及,年輕人追隨那些在虛擬世界環境中可能產生反效果的言談、行為和情感表達方式。

二十世紀大眾媒體的興起,導致成就與聲望脫鉤。「因出名而出名」這一說法最早流行於一九六○年代,當時一個普通人之所以受到公眾的矚目,並不是因為他做了什麼重要之事,僅僅是因為他在電視上曝光,被數百萬人看到,然後引起幾波新聞熱議。以聲望(人氣)為主的社群媒體平台,破壞了青少年最重要的學習機制之一,轉移他們的時間、注意力和模仿行為,不再關注能夠指導他們、幫助他們邁向成功的各種楷模與榜樣。反之,從二○一○年代開始,數以百萬計的Z世代女孩,集體將她們最強大的學習系統對準了少數年輕女性,而這些女性的特殊專長看來就是累積粉絲人數及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同時,許多Z世代男孩將他們的互動式學習系統瞄準高人氣的男性網紅,這些網紅展現的男子氣概與陽剛特質也相當極端,可能對少男的日常生活並不實用或適用。

社會學習貫穿整個童年,但文化學習可能存在一個敏感期,大約在九至十五歲之間。與其他年齡相比,在這個年齡組學到的經驗和形成的身份認同,可能會留下深刻的印記,持久不退。九到十五歲正是青春期的關鍵敏感期。不幸的是,已開發國家的大多數青少年也正是這一時期有了自己的智慧型手機,並將社交生活轉移到網路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亂寫 的頭像
    亂寫

    亂寫

    亂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