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的章節有重新排序

*節錄的內容與脈絡絕對不如直接閱讀一本書來得完整

*"\"此標示為個人想法

https://www.anxiousgeneration.com/supplement

書中大多數圖表的數據集連結,且新的研究結果會不斷更新。

https://www.afterbabel.com

作者的部落格:巴別塔之後。相關主題的文章,以及礙於篇幅而沒有被放在書中的章節。

--

Meta終究是門生意,用戶從來都不是他們的客戶,那些付費的廣告商才是。所以用盡一切力,就算毀了你的大腦機制,也要把你留在應用程式裡。而這些心理研究,官方從未對外公開。

「我們怎麼做,才能盡可能占據你的時間和注意力?」這是臉書第一任總經理西恩.帕克(Sean Parker)在二○一七年一次訪談中的談話。他透露了二○○○年代臉書和其他主要社群媒體平台創辦人的思考過程。帕克解釋這些公司如何利用「人類心理上的弱點」,實現「社群認可回饋循環」。這些社媒應用軟體需要「藉著有人對你的照片、貼文或任何內容點讚或留言,不時給你一點多巴胺,這會讓你繼續貢獻更多的內容,也會讓你……獲得更多的點讚和留言。」他說,他本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凱文.斯特羅姆(Kevin SystromInstagram共同創辦人)、其他同業都「清楚這一點,但我們還是這麼做了」。他還說:「只有上帝才知道這對我們孩子的大腦造成什麼影響。」

為什麼會有人這樣對待他們的客戶?因為對大多數社媒公司來說,使用者並不是真正的客戶;當平台提供用戶免費資訊或服務的時候,通常使用者本身就是產品。使用者的注意力是社媒公司可壓榨並出售給付費客戶(廣告商)的寶貴資源。這些公司為了爭取使用者的注意力互相競爭,就像賭場一樣,他們會不擇手段抓住使用者的注意力不放,即使在過程中傷害他們也在所不惜。我們需要改變這類鉤癮機制,讓社媒公司採取不同的作法,就像其他產業也曾被迫改變作法。

臉書在二○○九年,推出「按讚」按鈕,推特推出「轉推」按鈕。這兩項創新隨後被其他平台廣泛模仿,開啟病毒式的傳播。這些創新能將每篇貼文的成功率加以量化,鼓勵用戶精心編製每篇貼文,以達到最大的傳播效果;有時這意味發表更極端的言論,或表達更強烈的怒氣與反感。同一時間,臉書開始使用演算法精選動態消息,其他平台不久也跟進加入競賽,精選最能吸引用戶的內容。臉書還在二○○九年推出「推送通知」服務,全天候隨時向用戶推送通知。透過App Store,這些靠廣告收入營生的平台得以下載到智慧型手機。前置鏡頭(二○一○年)讓自拍照與自拍影片變得更容易,搭配快速普及的高速上網服務(二○一○年一月已覆蓋61%的美國家庭),讓每個人都能更輕鬆、更快速地消費這一切內容。

來到二○一○年代初,原本(主要用於)發展社群「人脈網絡」的系統,經過重新設計,變成社群媒體「平台」,(主要功能是)鼓勵用戶在平台上進行一對多的公開表演,爭取眾人的認證與肯定;眾人不僅包括朋友,也包括陌生人。即使用戶不積極貼文,也會受到社群平台設計的一系列獎勵機制所影響。

臉書本身也委外進行了一項研究,探討旗下Instagram如何影響美國和英國的青少年。研究結果從未對外公開,但吹哨者豪根偷偷帶出這個內部文件的截圖,並透露給《華爾街日報》的記者。該研究發現,Instagram對女孩特別有害,稱:「青少年認為焦慮症和憂鬱症患病率增加,都是Instagram害的。所有群體在未受外界的引導或暗示之下,都一致有這種反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亂寫 的頭像
    亂寫

    亂寫

    亂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