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是20歲之後,就不再特別去算今年到底幾歲了。也常常是在早上被鬧鐘叫醒的同時,打開手機才發現原來今天自己生日。然後會接到幾個很親密的朋友送來的生日祝福,終於漸漸在那天習慣自己距離出生又多活了一年。
這兩三年每次被問到年紀時,始終回答:還不到30。一方面是想用老起來等的臉嚇嚇對方,一方面是認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27、28、29哪一個數字。一直到兩個月前在填工作坊表單,被明確要求填寫年齡,真的拿計算機算了一下,發現天哪,我再兩個月就要30了!
這一個半月以來,每天早上除了對於自己怎麼又睜開眼睛感到厭煩之外,吃著早餐的同時都反覆在問自己同樣的問題,如果真活到了35歲,那五年後的自己會是什麼樣子?對於繼續待在同樣的工作場域,想起來其實心裡並不是那麼滿足。總覺得只是反覆在學校教數學、可能之後繼續再帶班,然後每個學期都用趕投胎的速度出完期中期末考卷,剩餘的時間拿來改作業、修教材、共備精進,啊當然還有很重要的泡咖啡時間。最近的狀態如果用修行來比喻,大概就像在「修止」吧,意思是無論外界如何變化,自己都呈現抽離的狀態。漸漸被臺東的退休步調吞噬一般,多了好多自己的時間,但要多做什麼卻也變得慢了許多。
不敢說自己是個多了不起的人,腦袋裡的很多東西也都是跟著幾位大師,才得以用如此短的時間踏在巨人的肩膀上拓寬視野。可是總覺得自己得到了這些知識與技藝,如果沒辦法讓這些繼續傳承下去,而徒留在自己身上,意義真的不大。如果真的想著五年後的模樣,或許透過數學的媒介,讓更多人能夠知道如何有效自主學習,會是我最希望的吧。另外,更希望在面對生命的無常,自己可以好好運用能量來珍惜身邊所親所愛的人。
這下半年因為左手腕的機緣認識了我的復健科醫師,持續跟著他學習了如何「修觀」;
雖然脾氣到現在也沒有變得比較好,但似乎越來越能夠將情緒和「我自己」分開。
最近發現討厭的人越來越少了,喜歡的人也是。
打開那些以前會讓我撕心裂肺的歌,竟已經可以平淡地播完它。
倒是像《東京家族》這樣的電影,上個月再拿出來看,反而多了好多關於老家的畫面;
然後開始越來越喜歡看阿嬤被逗笑而不小心抖動的肩膀,
越來越喜歡回臺北時和老杯老木坐在沙發看電視的那兩三個小時,
越來越對於姑姑總愛噴情緒的歇斯底里多了一些平靜與聆聽。
人生的際遇從來都不會提前告訴我們下一秒要發生的事,那些我無法親自掌握的,都在這個第二、第三或甚至第四以上的平行時空,展演著關於這個時間軸的獨立事件。
因此,無論將會在生命中累積些什麼、成為了什麼,都讓我更珍惜現在這個當下,珍惜一起舉杯談笑的人們。
嗯好吧,真的30了,
又要繼續經歷永遠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幾歲的混亂期,
以後一律改口:「我還不到4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