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的章節有重新排序
*節錄的內容與脈絡絕對不如直接閱讀一本書來得完整
*"\"此標示為個人想法
https://www.anxiousgeneration.com/supplement
書中大多數圖表的數據集連結,且新的研究結果會不斷更新。
https://www.afterbabel.com
作者的部落格:巴別塔之後。相關主題的文章,以及礙於篇幅而沒有被放在書中的章節。
--


美國大多數公立學校都聲稱校園已禁用手機;根據二年所做的一項調查,77%的學校表示已實施手機禁令。這通常意味著,學校只是禁止學生在上課時間使用手機,因此學生上課的時候如果想偷偷使用,就得把手機攔在大腿上或藏在書本後方。即使有老師高度警覺,嚴格執行這樣的禁令,在教室逐排巡查學生是否偷用手機,下課時間一到,大多數學生仍會掏出手機,查看短訊和動態消息,無視身旁的同學。如果學校准許學生把手機放在口袋裡,那檢查是否偷用手機就會變成老師的「全職」差事,而這是老師最不需要增加的工作負擔。許多老師最終會選擇放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容忍學生公然使用手機。
僅限上課時間禁用手機的「禁令」幾乎毫無成效可言。這就是為什麼校方應該規定,從進入校門一直到放學,一整天都禁用手機。


無手機、甚至無螢幕教育的價值,可從許多科技公司高階主管選擇孩子就讀的學校看出端倪。例如矽谷的「半島華德福學校」(Waldorf School of the Peninsula)禁用所有的數位設備,包括手機、筆電、平板電腦。這和許多公立學校的作法形成強烈對比,這些學校正在推廣一比一科技計劃,努力讓每個孩童擁有一台自己的數位設備。


研究顯示,與富裕家庭和白人家庭的兒童相比,低收入家庭的非裔和拉丁裔孩童平均花更多時間在3C螢幕上,數位生活也更少受到監督與把關(整體而言,單親家庭的孩童使用3C設備的時間比較長,也比較不受監督)。這個現象顯示,智慧型手機正在加劇社會階級和種族之間的教育不平等。「數位鴻溝」已不再是二○○○年代初擔心貧窮小孩和少數族裔沒有網路使用權;現在擔心的是他們受到的保護較少。


當然,網際網路本身是教育的福音;只要想想可汗學院(Khan Academy)這樣的平台對全球所做的深遠貢獻就知道了。因此,我絕不會說,我們需要沒有網路的學校或完全不使用網路的學生。學生在校期間不離身的數位個人裝置,才是問題所在,成本效益也最差。學生的手機下載了各種勾引年輕人注意力的應用程式,來訊通知把他們的注意力從課堂拉到虛擬世界,這對學習成效和社交關係造成莫大的殺傷力。


成為寓教於玩的學校
簡單地加入「玩耍俱樂部」,讓學生午後在學校操場上自由玩耍──沒有手機、有許多可移動的物件,盡量減少大人的監督。這可能比任何教育計畫更能有效教導學生社交技巧,以及減少焦慮,因為自由玩耍是以自然的方式協助孩子達成這些目標。


放手讓孩童成長計畫,似乎是另一個可以減少焦慮的活動。這是一項家庭作業,要求兒童與父母達成協議之後,「可獨自做一件他們從未做過的事。」這能增強兒童的自我能力感,同時增加父母對子女的信任,進而願意放手,給予他們更多的自主權。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學校不要用取消下課作為懲罰不當行為的手段,一部分是因為行為有問題的孩子恰恰最需要下課時間。美國兒科學會的報告也建議,午餐時間是午餐時間,午餐前的下課時間仍有存在的必要,而非將午餐與下課時間合併在一起,導致學生狼吞虎嚥吃完午餐,好擠出寶貴的幾分鐘自由玩耍。


提供年輕人與自然環境接觸的機會,特別是在學校這樣的教育環境裡,有助於強化他們的認知功能。學校具備絕佳條件,可提供學生亟需的「綠色」學習環境和體驗,協助緩解認知超載和壓力,並優化他們的身心健康與學習成效。

\當然,我是認為很難進行,畢竟整個教育體系不僅僅是教育體系,而是包含了其他政治事務的系統性問題,我想作者也很明白這件事。但即便是像個烏托邦一樣的提案,對所有教育教養關注的人,都會努力朝著這個方向前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亂寫 的頭像
    亂寫

    亂寫

    亂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